【儀器網 生物醫藥】如何證明生命的存在?用抽象的方式來解釋可以是,“當我們感受到世界的那一刻,我們的生命便是切實存在的”;但用相對科學的方式來解釋則是,“生物體所表現的自身繁殖、生長發育、新陳代謝、遺傳變異以及對刺激產生反應等的復合現象”。但我們都明白,我們之所以能夠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和我們心臟的跳動是分不開的。
而客觀的來說,心臟的精密與復雜,即便是現在的醫療技術,也無法完全駕馭,也就是說,盡管心臟是人類、部分動物生命活動的關鍵,但是人們關于心臟的醫療研究,尤其是針對心臟相關手術以及心臟病藥物和療法效果上的研究,依舊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而在心臟相關的醫療研究中,人造心臟模型是一個受到長期關注的課題,并且,相關項目在這幾年來也收獲了一定的發展。
大概是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們曾經給大家分享過一則關于“3D打印心臟”的新聞,當時的報道中提到了,那顆心臟在生物性質上已經非常接近真實的心臟,但是受到一些技術限制,它并不能起到收縮供血的職能,因此本質上只能算是一個靜態心臟模型。
而就在近,這個項目又一次收獲了技術性突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成功用人類細胞3D打印出了功能正常的厘米級人體心臟肌
泵模型。而為了打印這顆心臟,他們解決了如何提高人造心臟中心肌細胞密度的問題,并且在打印心臟需要用到的生物墨水等相關技術上收獲了新的成果。
當然,這顆心臟目前還不足以滿足人類移植手術的需求,因此通過人造心臟來完成器官移植手術尚且還是天方夜譚,不過,他對于心臟相關疾病及治療方法的研究,卻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方面,因為使用的是3D打印技術,所以,在精度允許的情況下,心臟模型的大小是可控的,這也就是說,可以通過這項技術,設計出能夠供小鼠使用的心臟模型;另一方面,因為其心肌功能已經非常接近人的心臟,所以其對于藥物及其他刺激作出的反應,非常具有參考意義。換言之,這顆或者說這類人造心臟,可以滿足心臟研究的大部分需求,像是藥物使用后心臟結構在細胞層面上的變化,心臟相關藥物對于心臟相關疾病的治療效果,以及對于心臟本身的刺激等等。
除此之外,這項技術本身對于生物醫療領域的意義也很大。目前,用于生物醫療領域的器官打印技術基本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同源”,盡可能使用患者的細胞來完成器官制造,其目的也很簡單,盡可能地避免患者身體對人造器官的排斥。換個角度來說,這個項目本身對于器官移植就解決身體的排斥反應問題也有巨大的幫助。
盡管,目前這個項目總體上還處于發展階段,但是未來說不定真的能夠推進外科手術的進一步發展,改變目前器官移植存在的局限性。
參考資料來源:科技日報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